3.1 飲食補充:吃對「蛋白質+關鍵營養素」
• 高品質蛋白質:每日攝取量建議每公斤體重約1.1–1.5g,來源黃豆製品、魚貝類、蛋類、雞鴨等禽類、牛羊豬等畜肉、奶製品。
• 支鏈胺基酸(BCAA):促進肌蛋白合成,減少運動後肌肉分解。
• 維生素D₃+鈣:支持骨骼健康與肌肉收縮功能。
• Omega-3 脂肪酸:抗發炎、改善肌肉合成效率。
對30 歲來說,不只是甜蜜年代的開始,更是體力大考驗的開端。除了要應付職場壓力,下了班還要忙家事、抱孩子、推嬰兒車散步、賣場搬奶粉尿布,假日還要忙露營、追逐放電的寶貝,每一天都考驗著你的肌力與耐力。若不及早關注「肌少症」問題,不但日常更吃力,長期下來還可能影響生活品質與家庭幸福感。
圖片來源:ChatGPT
1. 荷爾蒙變化:睪固酮、雌激素與生長激素分泌下降,肌肉合成速度減緩。
2. 蛋白質吸收效率降低:消化與代謝功能退化,飲食中的蛋白質不易被完全利用。
3. 久坐少動:缺乏阻力訓練與日常活動,肌肉持續萎縮。
4. 不均衡飲食:熱量或蛋白質攝取不足,無法為肌肉提供維持和修復所需的營養。
🚶♂️ |
走路不穩:重心易左右晃動、腳步變小。 |
🥤 |
喝水常嗆到:吞嚥肌肉協調度下降。 |
🛒 |
提重物困難:買菜、提行李雙手吃力。 |
🥫 |
開瓶需要幫手:手腕與前臂肌力不足。 |
😓 |
無故疲倦:即使休息也易感疲倦乏力。 |
⚖️ |
體重持續下降:非節食減重,肌肉量流失造成的體重下降。 |
>>前往簡易自我評估
• 高品質蛋白質:每日攝取量建議每公斤體重約1.1–1.5g,來源黃豆製品、魚貝類、蛋類、雞鴨等禽類、牛羊豬等畜肉、奶製品。
• 支鏈胺基酸(BCAA):促進肌蛋白合成,減少運動後肌肉分解。
• 維生素D₃+鈣:支持骨骼健康與肌肉收縮功能。
• Omega-3 脂肪酸:抗發炎、改善肌肉合成效率。
• 阻力訓練:每週2–3次,每組8–12下,啞鈴、彈力帶(繩)或自體重的徒手深蹲、伏地挺身。
• 快走/爬樓梯:每天15-30分鐘,中等強度有氧,活化全身肌群。
• 高強度間歇訓練(HIIT):20–30秒高強度+30秒休息,15–20分鐘。依自己的身體狀況和運動能力,調整運動強度和時間。
運動前後請熱身伸展,並補充水分、電解質與蛋白質。
• 購物或爬樓梯時刻意增加負重,刺激肌力。
• 站立辦公或每30分鐘起身活動。
• 每日2小時以上的深度睡眠,有助組織修復及新陳代謝。
圖片來源:ChatGPT
參考文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