線上
客服
Facebook Messenger LINE

破庵82(鬼ヶ城山)

中村一美|破庵82(鬼ヶ城山)|壓克力顏料、綿布|2022~2023|259×194cm | 圖片來源:赤粒藝術

【藝術家簡介】

中村一美NAKAMURA, Kazumi 
1956 出生於日本千葉縣
1981 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
1984 東京藝術大學研究所 美術研究科 油畫專攻結業
金澤美術工藝大學雕塑系教授、多摩美術大学繪畫系教授。
師事於物派的榎倉康二。從198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,最初以「Y字型」所創作的表現主義風格的作品受到矚目。後來又續創作「斜格紋」、「開放的C型」、「連差-破房」、「破庵」、「採桑老」、「存在的鳥」等系列。是具代表性的現代日本畫家,亦是繼日本具體派、物派之後,在1960年代至1990年代當中,受到國際注目的藝術家之一。作品深受藏家喜愛,並獲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、國立國際美術館…等典藏。

【作品說明】
「破庵」是我初期「斜行格子」系列的對於「庵」(註1)的破壞進行三次元的建構與實現為目標。
對我來說「斜行性」是:所有包含在三次元結構的表現,繪畫,在這一切的基礎上都沒有沾邊,而「斜行性」是以平面這個觀點為中心發展的課題。
再者,直接來說「破庵」的話,顧名思義是破損的庵,也可以意會成,坐落在顛頗的山上,經過風吹日曬風雪的摧殘,整體殘破的避難小屋,「破庵」就是將結構全部破壞然後重構的這種建築性來繪畫。
而我認為,這種破壞性是自然存在的情感還有這個世界的樣貌,他們成為了如此的深刻關係。這破壞性伴隨著差異性,好像佔據了我繪畫的主題位置。
(註1)小草屋
——節錄自 中村一美展 作者自述(1996年10月28日)

由此開始的「Y型」系列作品(「Y型」是樹木存在的表現),展示了自然界有機「形態」的形成原理,後來又通過創造「示差繪畫」的概念產生了「Y型」繪畫。隨後,他推出了《斜行格子》、《開放C》和《破庵》等作品,並最終推出了《採桑老》和《織桑鳥》等一系列繪畫作品。直到現在,中村的作品都是以「物派(monoha)之後」的時代任務為題,經過思考和探索「繪畫是為了什麼而存在」的繪畫實踐行為。相對於社會文化差異和意識形態,中村的創作態度自我證明了「繪畫」的獨立性和存在性。
——節錄 文貞姬.中村一美的繪畫《存在之鳥》

1980年代,日本藝術中的「繪畫回歸」,主要以「斜行格子」繪畫作為大宗,其中代表人物即是日本國內外知名的中村一美(1956年生),他觀察外部世界的不確實性與災難,從而展開自己的藝術世界。而做為一位專業畫家,他從未停止努力實驗著多樣的藝術空間,其作品受到許多藝評人持續的關注。其中,他透過斜行系列作品,以五感感官誘導出規律的構造,最後依循畫筆筆觸,瓦解了斜行的形式。
——節錄 文貞姬.在抽象之間

他的作品當中的理性結構元素,是藉由繪畫來觀看建築後,並將其透視感,錯視後產生的樣貌,並提出自我的語言來詮釋,探討人生死的議題,或者社會批判。
傾斜網格(Y系列和C系列)的脈絡和藝術家的家世有關,其外祖父在明治時代時期,為養蠶業,同時也為當時國家政策的影響者之一。而當時農場中的桑樹也近似於Y形,並和地圖上的產業字樣符號類似,因此將其引用於創作,用來詮釋透過社會產業類別可以來理解人的背景之意象。
——節錄 王玉善.詮釋東亞抽象繪畫脈絡發展-赤粒藝術展出「在抽象之間」

カートに追加済み
カート情報を更新しました
ネットワークエラーが発生しました、再読み込みしてください